來源:賀予飛 時間 : 2015-03-16
分享到:
物我同一,寫景即情。楊林先生是一個善于營造詩歌意境的詩人,對于自然萬物,他有獨特而敏銳的觸覺,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帶有個體生命體驗與深厚情感韻味的畫月寫意圖。
木葉溪,永遠是那高山
流放一排竹筏
無法停止流瀉,那濤聲搖晃著月影
閃耀波光
木葉溪位于懷化芷江侗族自治縣,是詩人楊林的故鄉(xiāng),同時也是他的心靈高地,詩人猶如一只“流放的竹筏”流瀉在溢滿思念的汩汩濤聲中。詩人寥寥數(shù)筆以詩意的畫卷將故鄉(xiāng)輪廓描繪而出,漂流的竹筏、搖晃的月影、閃耀的波光無不是詩人思念的涌動,整幅畫面具有動態(tài)美。
筆尖穿透薄紙,模糊了
那被風吹彎的樹梢
以及夜靜到心坎上滴落的哀鳴
這是一個人的秋天
習慣了將臉色藏于微笑后
讓自己無限柔軟下去
直至忘了歸途
詩人將全身氣力熔鑄于筆尖,一張薄紙承載不了這載滿厚重鄉(xiāng)情的筆尖,淚水不由得模糊了視線。每到夜深人靜,遠行的游子思鄉(xiāng)心切。獨在異鄉(xiāng),詩人學會了在聲色犬馬、人世浮沉中掩藏自己的真實情緒,在習慣性地微笑下、在現(xiàn)實的打磨中“無限柔軟下去”,以至于忘記了歸途。
總是離開后尋找,那圓缺的軌跡
又在這鏡中
發(fā)現(xiàn),“死亡是黑夜最美的褶皺”
人們總習慣于在失去后才尋找,值得慶幸的是家園一直未曾離開。“死亡是黑夜最美的褶皺”,這個用法源于幾十年前的一首越南詩歌:一個越南士兵在中越戰(zhàn)爭中即將陣亡,彌留之際他說:“我在黃昏將死去,你提著燈籠來找誰,我把死亡折成最美的款式”。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個句子時非常震驚,這句詩將陷于死亡的痛苦、悲傷、孤獨、憤懣情緒最終轉化為一種平和、達觀、釋然的生命態(tài)度。楊林先生將其巧妙運用于此,表明他對于家園的追尋已經(jīng)由一種異鄉(xiāng)的孤獨、漂泊、麻木、迷失轉化為一種平和、溫暖、寧靜的力量,這便是詩人的心靈家園與精神皈依,詩歌主題得以升華。
在《畫月》整首詩中,楊林先生從明線和暗線出發(fā),在描畫故鄉(xiāng)的同時,展現(xiàn)了一個異鄉(xiāng)游子追尋精神家園的心路歷程。“月”在這里并不是實指,而具有象征意味,詩人融情于景,一遠一近、虛實相生,將故鄉(xiāng)與異鄉(xiāng)游子無形中緊密相連,鄉(xiāng)情與詩意流蕩其中,回味無窮。
附:《畫月》
文/楊林
木葉溪,永遠是那高山
流放一排竹筏
無法停止流瀉,那濤聲搖晃著月影
閃耀波光
筆尖穿透薄紙,模糊了
那被風吹彎的樹梢
以及夜靜到心坎上滴落的哀鳴
這是一個人的秋天
習慣了將臉色藏于微笑后
讓自己無限柔軟下去
直至忘了歸途
總是離開后尋找,那圓缺的軌跡
又在這鏡中
發(fā)現(xiàn),“死亡是黑夜最美的褶皺”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