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日報 甘建華 時間 : 2021-07-16
分享到:
苗嶺趕秋圖 (姜坤 鄭小娟合作)
“八十伉儷書畫人生——‘我倆’姜坤鄭小娟畫展”,日前在長沙李自健美術(shù)館隆重開幕。展出兩位年過八旬的藝術(shù)家伉儷300余幅中國畫代表作,這也是兩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shù)家伉儷一生中最具規(guī)模的一次回顧性大展。畫展主題——“我倆”,賦予了這場特別的畫展更深沉的意涵,呈現(xiàn)了他們執(zhí)子之手的藝術(shù)歷程。
我和朋友們專程從衡陽趕來長沙,參加“我倆”的畫展,心里更多的是敬重仰慕之情。在這樣晴熱高溫的天氣里,他們的水墨詩情和工筆重彩,卻如清風一樣拂過我的心頭,讓我們享受了一頓高雅的藝術(shù)大餐。
結(jié)識姜坤、鄭小娟兩位前輩是在10年前。2011年春節(jié)前夕,偶然在朋友處看到一本《姜坤畫集》。當時感覺是被驚艷到了:咱們湖南竟然深藏著如此的水墨大家!那時我與湖南書畫界接觸不多,網(wǎng)上搜索,發(fā)現(xiàn)百多公里外邵陽長明書店有這本畫冊。于是,我和妻子在臘月二十八驅(qū)車趕到那兒,買下這本畫冊。一個月后,經(jīng)衡陽師院一位美術(shù)教授引薦,我來到長沙姜坤、鄭小娟老師家,買了他們的幾幅畫。
此次畫展上看到《故里鄉(xiāng)音》,當時姜老師當著我的面,當場為我畫了指定的這一幅,現(xiàn)在一直掛在我的書房。猶記得姜坤老師畫畫時,鄭小娟老師告訴我,這是用大寫意沒骨法表現(xiàn)侗寨女人。那時我雖然沒有到過侗家古村落,但是莫名其妙地有一種故園家山的親切感。用文學語言來描述的話,這是“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侗家女子不但有著婀娜的身姿,也有著典雅的氣質(zhì),更有東方藝術(shù)的神韻。她們肩頭挑著鮮花與蔬菜的小筐,翩翩地向我們迎面走來,那種天然的美、古典的美,真是無法用言詞來形容。“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用在姜老師身上也是再合適不過的。記得有一次在他家,他與我討論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質(zhì)。我覺得他筆下的湘黔山寨、洞庭湖區(qū)、青藏高原、長江三峽系列精品佳構(gòu),就有著為人稱道的“兼收并蓄、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
打開中國美術(shù)史,夫婦唱和、翰墨風流者,自宋有趙德甫和李清照,元代有趙孟頫和管道昇,明代有陳老蓮和胡華鬘、錢謙益和柳如是,清代有羅兩峰和方婉儀、華新羅和方白蓮?,F(xiàn)代畫壇夫妻畫家更多,如吳湖帆和潘靜淑、劉海粟和夏伊喬、謝稚柳和陳佩秋、陳少梅和馮忠蓮、吳作人和蕭淑芳、劉力上和俞致貞、張伯駒和潘素、黃苗子和郁風、劉勃舒和何韻蘭、楊力舟和王迎春、盧沉和周思聰、趙國經(jīng)和王美芳等。翻閱《湖南美術(shù)史》這本書,好像沒有看到夫妻畫家的身影。但是,我們誰都不能否認,即便放在全國畫壇,甚至放在中國美術(shù)史,與上述前輩大家名流相比較,姜坤、鄭小娟老師這對夫妻畫家也是毫不遜色的。甚至比起有的畫家夫婦來說,他倆比肩而立的水平有過之而無不及。鄭小娟老師以工筆重彩名世,湖南能夠成為中國工筆畫大省,鄭老師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她的《山雀》《翠翠》《阿媽》《茅草屋》《曬辣椒》等等,都得到畫壇巨匠們的肯定,幾十年來一直為人們所頌揚。尤其是名作《趕歌圖》,線形構(gòu)圖的音樂節(jié)奏美,充滿了屈原詩歌的浪漫情懷,常常令我有一種寫詩的沖動。
十幾天前,在微信中看到了這場展訊,展訊中有一幅圖片:姜坤、鄭小娟二位老師騎在高頭大馬上,滿面春風眺望前方的英姿。當時我的腦海里,立刻響起20多年前大火的瓊瑤電視劇《還珠格格》的片頭曲:“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鄭小娟老師后來告訴我,這是1981年他們在新疆伊犁草原寫生時,哈薩克族牧民牽來駿馬,讓他們騎上去拍攝的。那時他們才40歲,但已享譽湖湘甚至全國畫壇。40年后的今天,他們依然是世人眼中的神仙眷侶,他們的精神長相是心靈美好的顯示,令人高山仰止。
真正的藝術(shù)永遠不會過時,真正的藝術(shù)家總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已屆耄耋之年,兩位老師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依然精神抖擻,步履不停,上下求索,謙遜不懈。他們深入生活,謳歌人民,傾心描繪天地之寬廣、萬物之神奇。以豐沛飽滿的鄉(xiāng)土情懷、深厚博大的人民之心、水墨工筆的藝術(shù)塑造,開創(chuàng)出了一個豐富多樣、蓬勃生機、活而生鮮,充實著中國文化精髓的藝術(shù)世界。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quán)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