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 李永杰 陳子瀟 時間 : 2023-07-11
分享到:
中國文學理論話語體系建設已逾百年。在新時代學術視野下,回顧與分析中國文論話語,研究20世紀以來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嬗變,繼續(xù)推動中國本土文學理論話語建設,是當前文學理論研究者的重要工作。6月30日至7月2日,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與北京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中文系聯(lián)合主辦的“中國文學理論的話語分析”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展開深入研討,為中國文學理論話語體系建設建言獻策。
關注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特征
中國文論話語的發(fā)展有著自己的特征,中國文論應在新時代致力于展現(xiàn)中西文化的深度結合,拓展自身的學術視野。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表示,研究中國文論的新型話語構型,是文藝學在新時代進行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歷史使命,需要通過聚焦中國現(xiàn)當代文論話語狀況分析,進一步構建和完善中國文論的話語體系。
“不同于美學等其他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建立過程,文論體系關系受到語詞分析和課程教學的兩方面驅動,‘話語’乃是其中的關鍵。”在深圳大學美學與文藝批評研究院教授高建平看來,中國的文論體系有其自身的發(fā)展面向,例如,現(xiàn)當代文論的獨立離不開文本內容以及批評實踐,同時作為學科而建立起來的中國文論本身是一個現(xiàn)代現(xiàn)象,因此它擁有著豐富的古代資源?!爸袊恼擉w系的完善關系到當下的理論實踐,多方面吸收我們所能獲取的資源從而彰顯理論的現(xiàn)代性,是我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p>
由此,梳理外國理論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歷程、厘清中國文論話語的關鍵概念顯得尤為重要。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方維規(guī)追溯了術語“Poesie”的歷史含義,對于德國早期浪漫派來說,“Poesie”并非學界通行多年的“詩”,而是指“文學”,亦可引申為“詩意”和“詩性”。盡量還原關鍵概念的本來面目,有助于為思想史上的關鍵術語進行糾偏,使問題的討論盡可能地聚焦于共同的基點,從而使文學理論的研究能夠真正切中肯綮。
文藝批評作為一種生成性活動,有其歷史性;同時文藝批評有其明確的實踐指向,又有其功能性。首都師范大學藝術與美育研究院教授王德勝認為,文藝批評深層的本體規(guī)定性要求它基于主體批評實踐的前提下,在內置建構意圖的情境性展開中形成其“批評的理性”。這是文藝批評的本體問題,“批評的理性”在文藝作品價值重構的同時決定了文藝批評的意圖化存在及其實現(xiàn)。
強化中國現(xiàn)實主義學理關切
自“五四”文學革命以來,中國的現(xiàn)實主義文論始終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當代中國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變化需得到更加切實的理論關注。
相比于古代文論取得的成就,目前現(xiàn)當代文論在創(chuàng)造自身獨特的理論話語方面并不令人滿意。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蔣述卓梳理了中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發(fā)展歷程,區(qū)分了當代文學中的現(xiàn)實主義流派,并以莫言的新作《鱷魚》為例,提出中國本土文化中的“真”“幻”思想對中國當代現(xiàn)實主義影響深遠,因此梳理現(xiàn)實主義的本土化不能忽視中國本土的現(xiàn)實主義因子。
在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王坤看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目前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已經與過去不同,“復習過去”的“心靈復習”已經不再是當前現(xiàn)實主義文藝作品的主流。相應地,我們的現(xiàn)實主義文論也應該隨之作出調整,研究其中對當下和未來進行沉思的嶄新關切。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日,“生態(tài)”無疑成為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程相占表示,即便從術語的起源上來講,生態(tài)美學和生態(tài)批評都比較早地產生自西方,但在對兩個領域的聯(lián)系與研究上,中國取得的成果則最為卓著。中國生態(tài)批評話語的形成得益于中國本土的生態(tài)美學與生態(tài)批評的良性互動,體現(xiàn)了中國當代理論話語對世界生態(tài)批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中國當代文化研究是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段吉方認為,盡管文化研究與文學研究彼此交匯所形成的理論潮流在當前影響重大,但客觀而言,中國當代文化研究的理論范式仍未真正形成。在他看來,中國語境化之下的大眾文化具有完全不同的情感資源與理論張力,因此中國的文化研究完全有希望發(fā)展成為不同于西方文化研究的新的理論范式。
提升中國文論古今之變影響力
中國古典文論對中國文論學科體系的形成至關重要,即使是現(xiàn)在常用的“關鍵詞”與“范式”等術語,在古典文論中也有其源頭。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建中認為,中國古代“經史子集”的知識學譜系本身就是一種學術思維和研究的范式。即使沒有雷蒙·威廉斯《關鍵詞》一書的譯介,中國傳統(tǒng)的訓詁方法本就是一種關鍵詞研究方法。這種范式之中也包括關鍵詞研究的主體(何人)、語境(于何)、方式(如何)、觀念(為何)等詳細法門,體現(xiàn)了古典文論中關鍵詞研究范式的科學性。
同樣,一些關鍵概念也貫穿了古代、現(xiàn)代、當代與西方文論,對其進行知識史式的正本清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姚愛斌提出,“文體”除了表示文學作品的一般形式外,同時又有了對應于西方“style”一詞的語言層面上的含義。而進一步,當經歷過白話文草創(chuàng)階段后,“文體”又有了體現(xiàn)作者個人風格的指向?!翱梢哉f,中國現(xiàn)代文體觀念的演變,也潛藏著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歷史更迭?!?/p>
“中國文論目前事實上存在著古代與現(xiàn)代兩大系統(tǒng),而彼此之間只有少數(shù)概念可以通約?!痹谏钲诖髮W美學與文藝批評研究院教授李健看來,兩套文論各有其優(yōu)勢和局限性,只有將概念與范疇兩相融會,才能取長補短、適應當下的批評。當然,這需要學者們加強對古代文論概念、范疇的現(xiàn)代闡釋,有所取舍地借鑒西方文論,促進中西文論概念與范疇的彼此互釋,最終實現(xiàn)中西文論融會貫通的美美與共。
事實上,在全球文化頻繁互動的今天,中國文學理論走出國門,與世界尤其是西方文論進行交流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依然存在著一定的挑戰(zhàn)。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陸道夫表示,學者們或可通過“以譯帶釋,以釋促譯,譯釋并舉”,提升中國文論在西方話語場域中的影響力。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